PSI



個別化自主學習的良方~偉智數學
何謂 PSI 學習系統?
時間回到西元1968年, 在美國心理學會大會的講台上, 哥倫比亞大學凱勒博士 (Fred S. Keller) 正發表著一篇名為「老師, 再見! 」的演講。他試著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金納 (B. F. Skinner) 所提出「增強理論」與「編序教學理論」的方法運用到心理學科的教學上, 試行了「PSI」計畫, 進而發展一套全新的教學模式。

PSI 是
Personalized System of Instruction (個人化教學系統) 的縮寫, 凱勒博士認為教學的目的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傳遞, 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態度。他指出, 教師在教學中擔任的角色, 並非是教學的領導者, 只是教學系統的成員之一。以此信念, 凱勒博士將傳統老師站在講台上擔任授課主角的教學方式, 翻轉為以學生主動學習的「個人化教學系統」。讓學生能主動學習, 此為 PSI 與傳統教學不同之處。

簡單地說, 「傳統團體填鴨教學」的主角是教學的老師, 所有的教學活動只為老師量身訂製, 而真正的學習者(學生)卻處在「被動的」觀眾席上。反觀在 PSI 的學習系統當中, 凱勒博士將「指導者(即教師)」與「學習者(即學生)」的角色做了嚴格的區分, 並給予不同的「活動指派」。

在指導者的角色上, 其主要任務是在教學前編選教材、編寫指導材料跟測驗試題, 以及在教學中激勵學生、解答學生的問題。在學習者的角色上, 其學習完全是一種自學的過程, 唯一要求就是要達到單元所規定的目標。但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 仍能依照自己的情況得到指導者的幫助, 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學習速度, 而不受團體影響。換句話說, 教師不是站在台上統一授課, 而是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個別問題輔導。而連接教師與學生的中間媒介便是「良序教材」, 凱勒博士刻意將教材以小單元的方式設計, 單元的學習內容鎖定單一主題, 易於學生安排學習時間, 掌握每一單元。逐步達成「扎根→定著→強化→擴展」的學習目標。

PSI 學習活動的最後階段, 凱勒博士規劃了「評價過程」, 當學習者認為自己有把握通過單元測驗時, 可以要求指導者施測。如果學習者通過標準, 便能進入下一單元。假使學習者未能通過測驗, 指導者會指出錯誤之處, 學習者必須重新學習該單元內容, 然後再參加測試, 直到達到標準為止。

PSI 六大指標
一、個別進度
PSI 主張學生依照自己的能力、時間及其他條件決定學習進度, 因此每位學生在達成單元熟練所需要的時間各自不同, 但最後應該都要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

二、複習評量
教材細分為許多單元, 每一單元皆有評量考試。透過複習評量的結果, 指導者能夠清楚掌握學習者的狀況。依照評量結果, 能更精準掌握下次上課所應該對應的進度與教材。

三、精熟標準
因為是小單元小主題式的學習, 所以勒博士對「熟練度」的要求極嚴, 必須達到100%的程度。學生若通過測試, 即表示該單元已達熟練。若未達標準, 則必須重新學習單元教材, 直到自認熟練後再參與該單元測試。

四、即時回饋
學習者若能立即獲知受測成績表現, 將有助於學習成效的提升。反之, 因時間延遲太久, 會失去補救或更正的機會, 對日後的學習也會有不良的影響。在 PSI 的系統中, 指導者被要求須對學習者的表現提出當下回饋的訊息。

五、助學教練
指導者除擔任評量任務外, 也是學習者的助理, 透過誘導或啟發, 適切回答學習者各項問題。除批改試卷, 更要詳細記錄每位學習者的學習進度。

六、良序教材
PSI 的教學模式中, 教材是主要的教學來源。而教材內容的分析及示範練習題等, 都是學生自學的重要指引。學習材料有系統的編排, 更能讓學習者輕鬆掌控學習進度。
由於時間、成本與人力的限制, 一般學校是採用學生們共同學習的團體教學。這類的教學方式, 由教師決定進度, 學生的主動性較弱。而凱勒博士 PSI 系統是採個別方式, 由學習者的表現決定學習進度。這一類教學法, 目前較常被應用於能主動學習的大學階段教學上。其實, 經過專業的設計, PSI 的教學模式能讓國小甚至更低年齡的學習者, 更早養成主動自學的積極態度。想讓孩子學習不吃力的家長, 有機會的話, 可以到偉智數學 PSI 專業教室一探究竟。

想了解更多偉智數學的相關訊息嗎?
請洽各地輔導老師



伯智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3586 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778-1號6F
電話: ( 02 ) 3234-1515 傳真: ( 02 ) 3234-2885
電郵: wisemathtw@gmail.com